甘德县简介

中文名称

甘德县

外文名称

gande county

别名

甘德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

上贡麻乡,下贡麻乡

政府驻地

柯曲镇

电话区号

0975

邮政区码

814100

地理位置

果洛藏族自治州境中部,东邻甘肃省

面积

7046平方公里

人口

3.3万(2012年)

方言

海西方言

气候条件

高原大陆性半温润气候

著名景点

多卡寺、夏日乎寺、官仓峡等

机场

玉树机场

车牌代码

青F

甘德县甘德县地处青南高原高山峡谷向高原面的过渡地带,阿尼玛卿山支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中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高山山地地貌。主要河流东柯曲、西柯曲流域形成两大谷地,地势平坦而开阔,属高原大陆性半温润气候,年均温-2℃,年降水量550毫米。甘德县 - 基本概况甘德县甘德县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中部,东邻甘肃省。县府驻东吉乡(吾勒)。距州府驻地88公里。人口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9%,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7046平方公里。辖8乡。 古为羌地,唐属“羁摩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上郭罗克百户 辖地,民国时曾设和兴设治局,1946年撤销。1954年建甘德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区(州)。矿藏有岩金、煤等。野生动物有鹿、麝、雪豹、猞猁、熊、野驴、黄羊、岩羊、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雪莲、贝母、大黄、秦艽等。工业以水电、农牧机械修理和牛羊肉加工为主。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牧养绵羊、山羊、牦牛、马等牲畜。大(武)达(日)公路穿境。县设普通中学、民族中学,乡设寄宿小学,为普及民族教育奠定了基础。有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一所。境内有建于清朝中叶的夏日乎寺院,寺内壁画和雕刻艺术造型精美,藏有“甘珠尔”等藏文经典、佛教史料书籍以及“千手佛”佛像等艺术珍品。[1]甘德县 - 自然地理地处青南高原高山峡谷向高原面的过渡地带,阿尼玛卿山支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中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高山山地地貌。主要河流东柯曲、西柯曲流域形成两大谷地,地势平坦而开阔,属高原大陆性半温润气候,年均温-2℃,年降水量550毫米。矿藏有岩金、煤等。野生动物有鹿、麝、雪豹、猞猁、熊、野驴、黄羊、岩羊、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雪莲、贝母、大黄、秦艽等。甘德县 - 社会发展工业以水电、农牧机械修理和牛羊肉加工为主。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牧养绵羊、山羊、牦牛、马等牲畜。大(武)达(日)公路穿境。县设普通中学、民族中学,乡设寄宿小学,为普及民族教育奠定了基础。有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一所。甘德县 - 行政区划甘德县辖1个镇、6个乡:柯曲镇、上贡麻乡、下贡麻乡、岗龙乡、青珍乡、江千乡、下藏科乡。[2]甘德县 - 历史沿革甘德县古为羌地,唐属“羁摩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上郭罗克百户辖地,民国时曾设和兴设治局,1946年撤销。1954年建甘德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区(州)。2000年,甘德县辖8乡,县府驻吾勒(东吉乡境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54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上贡麻乡2259下贡麻乡2920东吉乡2296柯曲乡2185岗龙乡3074青珍乡4159江千乡2569下藏科乡3846吾勤未批镇2186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东吉、柯曲2乡,合并设立柯曲镇。2001年底,甘德县辖1个镇、6个乡,36个村(牧)委会。甘德县 - 乡镇简介东吉乡甘德县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县府驻地。 人口0.4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9%,还有汉、土、回等民族。 面积710平方公里。辖当成、目日、阿隆、东吾、安木掌5个牧委会。 1954年建东吉区,1959年改为多卡公社,1962年设东吉乡,1969年设东吉公社,1984年改设东吉乡。地处西柯曲(河)谷地,柯曲(河)流经境中。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牦牛、藏系绵羊、马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大(武)达(日)公路穿境。上贡麻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6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042平方公里。辖旺日乎、哇英、隆亚、杂加隆、珠合隆5个牧委会。 1956年设上贡麻区,1959年设上贡麻公社,1962年设上贡麻乡,1969年由复设上贡麻公社,1984年改设工贡麻乡。地处山原、河谷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南。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牦牛、藏系绵羊、马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花(石峡)吉(迈)公路穿境。下贡麻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8公里。 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 面积710平方公里。辖俄尔金、折合血、龙恩、索合青4个牧委会。 1956年设下贡麻区,1959年设下贡麻公社,1962年设下贡麻乡。1969年复设下贡麻公社,1984年复称下贡麻乡。地处山原、河谷地,柯曲贡麻河流经境中。以畜牧业为主,养植牦牛、藏系绵羊、马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通县乡公路。柯曲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896平方公里。辖达协、曲纳合、德肉、德里尖4个牧委会。1959年设柯曲公社,1984年改设柯曲乡。地处东、西柯河之间的山地、沟谷地。矿藏有岩金。以牧业为主,养殖藏绵羊和牦牛等。产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大(武)达(日)公路穿境,县乡公路通达。岗龙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56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042平方公里。辖岗龙、科拉、隆木其、恰不将4个牧委会。 1962年设岗龙乡,1969年设岗龙公社,1984年改为岗龙乡。地处山原、河谷地,黄河流经境南。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牦牛、藏系绵羊等。产冬虫夏草、大黄、羌活等名贵药材。县乡公路通达。青珍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44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6%。面积1232平方公里。辖青珍、隆尕日、直尕日、青珍秀麻、直合麻、曲哲6个牧委会。 1962年设青珍乡。1969年设青珍公社,1984年改设为青珍乡。地处东柯曲(河)谷地、山原地带。矿藏主要为金,青珍公玛金矿,被列为全省资源开发重点项目。以畜牧业为主,养殖藏系绵羊和牦牛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大(武)达(日)公路穿境,交通便利。江千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72公里。 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5%。 面积697平方公里。辖隆吉、恰曲纳合、叶合勒、西隆4个牧委会。 1958年设江千公社,1962年改为江千乡,1969年复设江千公社,1984年改设江千乡。地处东柯曲(河)谷地、山原地带。境内资源主要为煤,兴办的324煤矿是全县第一家乡镇企业。以畜牧业为主,养殖藏系绵羊、牦牛等,产冬虫夏草、大黄等野生药材。县乡公路畅通,交通便利。下藏科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东与甘肃省毗邻,距县府驻地120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710平方公里。辖丹库、江千、洞索、科赛4个牧委会。 1962年由甘肃省玛曲县划入甘德县,并设下藏科乡,1969年成立下藏科公社,1984年改设下藏科乡。地处东柯曲(河)谷滩地,东柯(河)流经境中汇入黄河。以畜牧业为主,养植藏系绵羊、牦牛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通县乡公路。甘德县 - 招商引资甘德县甘德县内雪峰连绵,沟壑纵横,碧水蓝天,风光迥异。天下黄河第一峡——官仓峡雄峙境内;以岩刻、壁画和石刻佛经、马背藏戏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影响深远,蜚声藏区;史诗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事在民间口承笔传,妇孺皆知,留下了晁同遗址、班玛仁脱神山等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神话遗址。神奇的雪域高原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甘德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水利资源得天独厚。冬虫夏草、人参果、贝母、秦艽等名贵中草药材驰名中外;煤、金、铜、锑、汞等矿产资源极富开发潜力。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德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生态立县、畜牧稳县、项目建县、开放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思路,狠抓以畜牧业为主的各项经济建设。2004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245万元,比上年增长7.5%;人均收入达1393.71元,比上年增长6.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153.15万元,实现了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县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开放的甘德热忱欢迎省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洽谈业务,共谋发展大计。甘德县 - 旅游景观甘德县隆恩寺“住在天上”的黄河源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正源约古宗列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中,“约古宗列”在藏语中的意思为“炒青稞的锅”。在约古宗列山北海拔4675米的地方,一股清泉汩汩流出,这就是黄河源头。多卡寺多卡寺,位于青海果洛洲甘德县境内东吉乡的东吉滩,因为早期是堆放石刻嘛呢石碑的地方,所以得名为“多卡”(石堆处),又名“两教兴盛洲”,由著名佛学大师多?钦泽依稀多吉仁波切始建于公元1837年,一直到民主改革前,先后有37代法王金座及18代堪布,为藏传佛教宁玛、格鲁合一的无偏教法传统圣地,系果洛地区八大寺院之一。东吉多卡寺藏语全称为“东吉多卡旦尼达吉林”。位于甘德县柯曲镇的赛日滩。1837年宁玛派活佛加布官昂欠•杰热布多杰初建为帐房寺院,该寺为宁玛、格鲁合驻寺院。僧侣中,部分人信奉宁玛派,以四川德格的西钦寺为母寺,属宁玛派敏珠林系统;部分人信奉格鲁派,以今达日县的年毛寺为母寺。寺院从初建至1958年关闭,一直为帐房寺院,随牧帐迁移,夏秋在赛日滩,冬春在今上贡麻乡与当项乡交界地,寺院教民是原“贡麻仓上十部”的牧民群众,分布在今上贡麻、下贡麻、柯曲等乡镇。1958年前,寺院有管家2人,活佛13人,喇嘛20人,成年僧侣201人。1981年重新开放后,寺院开始建土木结构寺舍,1995年有2层大经堂1座35间,转经房5座10间,僧舍42座107间,寺院建筑共占地131亩,常驻僧侣近百人,其中活佛、喇嘛各1人,堪布3人,僧官2人。东吉多卡寺虽为宁玛派和格鲁派合驻寺院,但两派僧人长期和睦相处,可在同一经堂各诵其经。寺院在夏季举行“十日大法会”时,社会上的流散僧侣也前来参加,有时多达数百人。寺区有一个庞大的经文幡群和由数十万块刻有经文、佛像的石经墙,组成了高原上一幅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夏日乎是甘德地区唯一的格鲁派寺院,位于甘德县岗龙乡黄河西岸的隆木切沟口,距县城70公里。1804年由杰仓格西格勒桑保创建,初为帐房寺院。40年代末,阿柔•次日南木任寺主,开始在黄河西岸的滩地上建房,至1952年,形成土房寺院。至1958年,共有僧房70间,僧侣270人,活佛4人,僧官1人,管家7人。全寺拥有牛2200头,羊1100只,马100余匹,比较富有。其香火部落主要分布于上下贡麻、岗龙、江千和下藏科乡原阿什姜贡麻仓部落,及久治康干、甘南欧拉拉日德部落。寺院于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2次被拆毁。1981年11月开放后,重建大经堂1座25间,转经房7座17间,僧舍102间,其它房屋30间。1995年住寺僧侣124人,其中活佛3人。大型宗教活动有“安木桥”、“亚尼”等。龙恩寺龙恩寺也称“哇秀喇嘛曲噶尔”,藏语称“隆恩图丹群科林”。位于下贡麻乡隆什加沟口,为宁玛派寺院。母寺为四川德格佐钦寺。约在100年前,佐钦寺东查喇嘛更登扎西来此传教,此后传教者不断,但一直未形成寺院。1958年哇秀喇嘛始建帐房寺,故称之为“哇秀喇嘛曲噶尔”。1983年开始兴建土房寺,1985年3月批准开放。1995年有2层楼房大经堂1座100间,小经堂1座3间,佛塔1座,僧舍57座107间,僧侣80人。信奉此寺的主要为岗龙乡、下贡麻乡和江千乡等地方的部分群众。寺主班玛登保治寺有方,在他的带领下,寺内僧人注重藏医、藏药和文化艺术的学习。寺内建有藏医门诊部1所,有藏医7名。还有45名僧侣组成的藏戏团,把《格萨尔》等民间传说编成藏戏上演。寺内有全国有名的说唱《格萨尔王传》艺人俄合柔和写出5部《格萨尔传》的青年说唱者格日坚赞以及有很高藏传绘画技艺的尔日洛等较有影响的僧侣。1982年,龙恩寺活佛班玛登保在龙恩寺的基础上创建了玛域格萨尔文化活动中心。龙恩寺位于甘德县城东南部的下贡麻乡隆什加沟口,是一所具有两百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该寺院活佛和广大僧侣,除研习佛学,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外,还注重藏医藏药和传统文化艺术研究,寺内有45名僧侣组成的藏戏团,把群众喜爱的古代藏族英雄格萨尔的事迹及其它民间传说编成藏戏搬上舞台,受到了广大藏族群众的好评。1993年12月,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名为“玛域格萨尔文化中心”。玛域格萨尔文化中心的艺术活动不仅吸引藏区同胞,而且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浏览观光。隆什加寺隆什加寺位于下贡麻乡,距县城40公里,属觉囊派寺院。母寺为今四川壤塘县赞木塘寺。相传约在清光绪年间,加喇嘛俄昂仁青桑吾创建,初为帐房寺,1983年形成土房寺院,并经政府批准开放。有僧舍150间,活佛4人,经堂l座,转经房4间,佛堂1座,灵塔12座,伙房1间,1995年有僧侣98人。该寺信徒大致分布在上下贡麻、东吉等乡。寺内设禅修院和讲经院,僧侣主要修持“六支瑜伽”和时轮九神,修习藏传密宗气功。僧侣除修习觉囊派经典外,也兼修尼玛派和格鲁派经典。扎西曲龙寺扎西曲龙寺位于下藏科乡扎西曲龙沟口,距县城75公里,属觉囊派。母寺为今四川省壤塘县的赞木塘寺。相传100年前,经赞木塘寺恰龙哇.陈列安木加建议,由阿西•更俄合活佛在藏科部落初建帐房寺。至1958年,有僧人100余人,活佛、僧官各1人。1984年8月批准开放,现有土房经堂1座25间,僧舍25间,经轮房9间,佛堂3座,活佛1人,僧官1人,僧侣88人。扎西曲龙寺历史上属政教合一的寺院,该寺寺主至今共传7代,多为部落头人。恰义寺恰义寺位于青珍乡恰义沟口,距县城62公里。又称“麦登三智朗”,属觉囊派。1891年建寺,1989年批准开放,现有僧舍160间,经堂1座,经轮房4间,佛堂2座,伙房1间,1995年有活佛1人,堪布3人,僧侣60人。该寺的信徒主要分布在今青珍乡。恰曲纳寺位于江千乡恰曲纳沟,距县城82公里,属宁玛派。1930年建寺,1984年批准开放,1995年有僧舍35间,经堂1座,转经房3间,佛堂1座,灵塔3座,伙房1间,活佛1人,堪布2人,僧侣43人。信徒分布在江千乡。噶•智格尔寺。智格尔寺智格尔寺位于青珍乡智格休玛沟,距县城98公里。1835年建寺;由藏哇俄昂求东尖措创建,寺院先后经历藏哇俄昂求东尖措、尕拉喇嘛同兰、尕拉喇嘛才热、尕拉喇嘛加央尼玛、加布喇嘛仁庆桑吾、阿什加喇嘛仁增尖措、龙柔尼玛、俄昂依西却吉尼玛8代寺主。.智格尔寺初为帐房寺院,到1994年形成土房寺院。1995年有僧舍120间,经堂2座,转经房2座,佛堂1座,灵塔2座,伙房1间,活佛1人,堪布2人,僧侣72人。该寺教民大致分布在青珍乡及玛沁县东倾沟、上大武、奶粉厂等地。甘德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的组织设置,各地大同小异,佛教寺院,由于规模小,不设各种“扎仓”,只设“旦斗合”(寺主)、“堪布”(讲经师)、“襄佐”(管家)、“聂日哇”(管理员)和“窝赞”(领经师)等职。负责宗教活动的是堪布,负责行政事务的是襄佐,聂日哇负责管理寺院财务。甘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藏历正月举行的纪念释迦牟尼的“毛兰”大法会(祈愿法会);藏历五月初四举行的“煨桑”节(祭神节),僧侣及成年男子都参加,各部落附近的神山圣地和祖宗住过的地方,都设有大小不同的祭祀场所;东吉多卡寺在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十举行的纪念连花大师的“十日法会”;在七、八月间大多数寺院举行“亚尼”活动;农历十月举行的为纪念宗喀巴圆寂的“安桥”等活动。甘德地区的信教群众,除参加当地寺院举行的大型佛事活动外,每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和圆寂日,要到寺院和神塔前去转“郭拉”,戒斋念经。另外,还要进行其它朝拜活动,如:到西藏、塔尔寺等地朝拜,或有外地大活佛来传经布施时,群众前往朝拜。甘德县 - 服饰文化海省果洛州甘德县隆什迦寺甘德县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景,而且有着神秘的藏传文化和纯朴的民俗民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服饰习俗,饮食风俗和居住环境,婚丧葬礼仪和藏民族的风尚和独特的禁忌等民俗。甘德地区藏族的衣着以羊皮料为主,男女皆穿大襟、长袖、肥腰、无兜的藏袍。男袍在穿着时上提到膝部,女袍穿着时提到与脚面为齐,再用麻绸或绸缎长带束腰。劳作时袒露右臂,右袖空垂于后,怀中可揣随身物品,而且日穿夜盖,方便自若,冷了用袖口捂嘴,一举多得。冬装夏衣款式基本一样,只是不同季节按皮毛的长短和皮板的厚薄,缝制不同的皮袄。最上乘的皮袄是以羔皮为里子,团花或起花锦缎做面,豹皮做领,水獭皮饰边。一般皮袍以毛料、棉布做面料,颜色以个人的爱好来定,多选用白羔皮做领。花氆氇锦缎做边饰。也有穿光板羊皮袄的。20世纪80年代后有人造毛做的袍子,多以各种布料做面,也有用绸缎做面镶水獭皮花边。不论男女,夏秋一般都带礼帽,冬春戴狐皮帽或羔皮帽。脚穿用牛皮制作的长筒、薄底、鞋尖上翘的藏靴,近几年穿皮鞋、马靴的多起来了。甘德藏族男女都蓄辫。男性发辫留有“留海”,但多数人是蓬松着头发不蓄辫子,喜欢佩戴小刀、腰刀、子弹袋,前襟系一个做工精致的火镰,手指多戴戒指,耳戴大耳环。妇女的头发梳成许多小辫,用辫套套住系在背后腰带上,辫套上系琥珀类首饰,也有梳双辫的。脖子上带珊瑚、玛瑙、松耳石等串成的项链,手上戴银制的马鞍桥式戒指,上嵌以松石、珊瑚等。腰上有一条叫“恰玛”的腰带,它是用红牛皮缝制的中间宽两头稍窄的皮带,上面饰有数颗花银泡,银泡中间有的嵌有红珊瑚,用银子打成皮带扣。男女胸前都有一尊“尕吾”,精美的银制方形护身符,内盛有经文,盒正面有的还装有佛像,避邪保平安。甘德县 - 传统主食甘德县瓦音寺的喇嘛藏族传统主食以糌粑和牛羊肉为主,白面次之,糌粑是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青稞面,食用时在炒面里加上酥油、曲拉和茶水,在碗里用手拌匀,就茶而食,如加上红白糖味更美,主要在中午吃。“都麻”一般作为早点,吃法是在碗里放上少量的酥油、曲拉、糌粑,倒人茶水后,边喝边用舌舔。晚饭有肉时煮手抓,或吃面饭,大米稀饭。肉食是牧民的主要食物,以开锅手抓为主。吃法是将肉切成块,放进锅内加水,放人适量的盐,用旺火煮开后取出就吃。宰杀后的牛羊肠子可灌制血肠和肉肠。血肠是将小肠洗净后,把肉丁及青盐、葱等佐料加入血中拌匀后灌入小肠扎紧,然后放入水中煮,等肠内的血刚熟还没有完全凝固时即吃。肉肠是在切好的碎肉里加上适量的盐等佐料灌人大肠,煮熟食用。副食品有奶制品酥油、曲拉、酸奶和少量的蕨麻等。茯茶是藏族牧民13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甘德地处高寒,而茯茶属热性,有活血化瘀,帮助消化,抵抗寒冷的作用。茯茶常熬成清茶或奶茶喝。烧奶茶时先将茶叶揉碎放进茶壶,再注入水,熬成红色的茶汁后调人牛奶即可饮用。藏族牧民一般都住用黑色牦牛毛自织而成的帐蓬,称其为“纳合仓”。这是一种呈四方形的黑色牛毛帐房,由许多条宽1尺多的牛毛褐片横向缝制而成。帐房中间有1根梁,两头由2根木柱支撑,周围用8条皮绳固定。“纳合仓”里面对帐门的一边为上方,排列着装有青稞、茶叶、酥油、曲拉和米面等食物的牛皮袋子及盛有衣物和贵重物品的包有牛皮的木箱。帐房内正中是“塔垮”(锅灶),两边是活动空间。从门口往里看,“塔垮”的左侧沿帐放置灶具及日常用品,为妇女们烧茶、做饭的地方。右侧为铺位,是客人及男性的住处。右侧的上方正中供奉有佛像。另外,称为“格尔”的白棉布帐房在牧民家庭中也受到广泛欢迎。棉布帐房有单层和双层之分,一般为屋脊形,大的可容纳8—10人,小的3~5人。这种帐房轻便,易携带,对于夏季走圈放牧和长途驮运的牧民十分适用。[3]甘德县 - 民俗礼节甘德县藏族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但也讲究门当户对。男婚女嫁需经双方父母同意。一般男女之间,只要情投意合,男方请媒人带上哈达、锦缎等礼品,前往女家求婚,如女方家收纳礼物,就等于同意婚事,双方不得反悔。订亲后,男女双方家庭要商量聘礼及陪嫁的数额。出嫁也要嫁妆,出嫁的女子将属于自己的一份财产(主要是牲畜)带走,这些均视双方的经济条件而定。娶亲时请喇嘛择吉日,举行招福、祈祷等仪式。男方还要备置福禄彩箭。新娘出嫁临行前,女家要给姑娘进行梳发仪式,举行庆贺宴席。新娘来到婆家门口,要从铺好的毛毡上走过,进帐后男右女左,尊长上席的风俗入席。宴会时,男女双方邀请客人高诵婚宴祝辞,唱酒曲作游戏,非常热闹。招女婿是藏族中常见的一种婚姻形式,被招女婿不论在家庭或社会上都受人尊敬,享有和儿子同等的权力。甘德藏族的葬俗有天葬、土葬、水葬和火葬4种。人死后,将亡人拢成跪状,再用绳子捆头于双膝包好。请喇嘛念经超度亡灵,然后由喇嘛推算出、丧时日。一般藏历每月初一、六、十一、二十一、二十六被认为是“喜日”不宜出殡,初二、七、十二、二十三、二十七是“善日”可以出殡。送葬这天,死者家中要对僧侣、乞丐及贫穷的人给以布施。送葬的人员有三、五、七人以至几十人不等,但均为单数,尸体用牛驮到天葬场举行天葬。甘德地区有多利多卡和夏日乎2个天葬场。在天葬场举行天葬时,由专职行葬僧人“角巴”解开绳子,退其衣服,面朝地置于剖尸处,用绳子套颈拴在木桩上,一边念经吹法螺,一边剖尸喂鹫,以吃的越快越干净为吉,被认为死者生前无大罪过,来生转世有希望。天葬中偶尔发生鹫不来或来后不食的现象,这不仅遭到旁人的议论,认为不祥,死者亲属心中也会笼罩上阴影。对传染病或别的非正常死亡的人,进行土葬。婴儿死后抛于河中水葬或到专葬婴儿的场所进行掩埋。火葬是专为活佛高僧或部落头人等上层人士举行的一种葬俗,将尸体涂上酥油,架柴焚化后骨灰置于塔中供奉。藏族人民在各种场合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节。牧民见了活佛都要下马,站立路旁,脱帽躬身表示礼貌。亲朋好友见面,要拉手贴于脸颊亲热,并相互请安问好。客人到家后,让于上座铺好的坐垫上就坐,向客人问寒问暖,热诚款待,献茶敬食时双手捧上,敬毕后倒退数步,才能转身。客人若客气少吃少喝,就会引起主人不快。客人告辞时,要替他牵马扶镫。向客人道安祝福告别。妇女不能坐在男人的上位,晚辈不能坐在长辈的上位。藏族人民勤劳勇敢,民风淳厚豪放,言而有信,凡许诺的事绝不失言,疾恶欺诈行为。但是藏族人民也有着一些禁忌。人死后不能直呼其名;忌食马、狗、驴肉,鸡、鸭禽类和鱼虾等水生动物。忌讳不尊重喇嘛、经典和寺院的言行。家中来客不能用有裂缝的碗。禁忌在寺院和宗教活动点杀牲。禁忌用刀宰杀牛羊。

载体资源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产业扶持政策
  • 企业投资政策
  • 土地厂房政策
  • 其他相关咨询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