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县简介

同德县 - 行政区划同德县辖2个镇、3个乡:尕巴松多镇、唐谷镇、巴沟乡、秀麻乡、河北乡。同德县 - 历史沿革同德县古为羌地,南北朝至元属吐谷浑政权、吐蕃宣慰司,明属河州卫,清属蒙古族,藏族牧地。民国二年(1913年)属贵德县辖,1925年由贵德县析置同德县。1951年设同德藏族自治区,1953年改设同德县,隶海南藏族自治区(州),1959年划归果洛藏族自治区,1962年复归海南藏族自治州。2000年,同德县辖6乡,县府驻尕巴松多(在巴水乡境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874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巴水乡 11692 巴沟乡 7742 谷芒乡 5671 唐干乡 4901 秀麻乡 6115 河北乡 5883 尕巴松多未批镇 4950 省牧草良种场虚拟乡 1787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巴水乡,设立并命名为尕巴松多镇。2001年底,同德县辖1个镇、5个乡,72个村(牧)委会。尕巴松多镇:驻尕巴松多,辖15个村(牧)委会(德什端、科加、贡麻、秀麻、瓜什则、欧后扎、欧沟、北扎、夏日仓、完科、赛加、德后言、科日干、美日克、知后迈)。巴沟乡:驻下巴,辖22个村(牧)委会(松多、地干、火炬、曲乃亥、上巴、下巴、尕哇麻、托头、上尕毛其、下尕毛其、上阿格、下阿格、班多、团结、卡力岗、上才乃亥、下才乃亥、新村、治德、本龙、加日亥、居布)。谷芒乡:驻谷芒,辖9个村(牧)委会(阿血、美日克、尤龙、那仁、托土、东吾、扎血、元庄、种畜场)。唐干乡:驻唐干,辖8个村(牧)委会(力伦、哈夏、合土乎、加吾、东格、赛堂、青迈、加拉)。秀麻乡:驻江群,辖8个村(牧)委会(豆合索、木合、达哇、宁龙、豆龙、德格、老虎、三巴)。河北乡:驻赛什堂,辖10个村(牧)委会(赛德、金科、上知迈、赛欠、赛羊、赛堂、赛洛、格什格、黄河、下知迈)。2005年,同德县辖1个镇、5个乡:尕巴松多镇、巴沟乡、谷芒乡、唐干乡、秀麻乡、河北乡。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将原有的40个乡镇调整为36个乡镇,其中:撤销同德县唐干、谷芒两乡,合并设立唐谷镇,镇政府设在原谷芒乡政府驻地谷芒,实行镇管村体制。同德县 - 乡镇简介尕巴松多镇位于县境北部,县府驻地。人口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申吾、欧后扎、夏日仓、欧沟、北扎、秀麻、贡麻、瓜什则、科加、德什端、科日干、斗后言、赛加、完科、美日加、知后迈16个村(牧)委会。1958年建巴水公社,1965年改为巴水乡,1970年改为巴水公社,1984年改为巴水乡(Ba Shui Xiang)。2001年,改为尕巴松多镇。同德县巴沟乡(Ba Gou Xiang)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9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477平方千米。辖然果、加日亥、新村、卡力岗、秀麻直德、上才乃亥、下才乃亥、班多、团结、上阿格、下阿格、上尕毛其、下尕毛其、托头、尕哇麻、上巴、下巴、曲乃亥、火居、地干、松多21个村(牧)委会。1951年设第三区巴沟乡,1959年改为巴沟公社,1965年改为巴沟乡,1970年改为巴沟公社,1984年改为巴沟乡。谷芒乡(Gu Mang Xiang)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489平方千米。辖阿血、美日克、尤龙、那仁、托士、种畜场、东吾、扎血、元状9个村(牧)委会。1958年将吴加、换去乎、年乃亥三乡合并为谷芒乡。1959年改为谷芒公社,1962年改为谷芒乡,1970年改为谷芒公社,1984年改为谷芒乡。唐干乡(Tang Gan Xiang)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529平方千米。辖加拉、哈夏、力伦、合土呼、东格、赛什堂、青迈、加吾8个村(牧)委会。1962年建唐干乡,1970年改为唐干公社,1984年改为唐干乡。秀麻乡(Xiu Ma Xiang)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莫合、达哇、豆索、德格、宁龙、三巴、老虎、豆龙8个村(牧)委会。1962年建秀麻乡,1970年改为秀麻公社,1984的改为秀麻乡。河北乡(He Bei Xiang)位于县境南端,距县府驻地90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968万平方千米。辖上知迈、下知迈、黄河、赛什堂、赛羊、金科、赛德、赛欠、赛洛、格什克10个村(牧)委会。1965年建河北乡,1970年改为河北公社,1984年改为河北乡。同德县 - 地理同德县同德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周边与贵南、泽库、河南、玛沁、兴海五县接壤,隶属海南藏族自治州,总面积5011平方公里,辖5乡1镇73个行政村、181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4.9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87%。全县共有草场面积70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79万亩),各类牲畜56.17万头(只),耕地12.7万亩(其中水浇地3.3万亩)。境内有江群、河北、居布林三大天然林区,森林总面积8116公顷,总蓄积量10.4万立方米,覆盖率8.14%。有黄河及其支流49条,其中较大的有11条,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3.07万千瓦,现已建成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达10165千瓦,年发电量3480万度。同德县 - 资源绵羊毛同德县有着独特的农牧业资源。全县共有草场面积70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79万亩。共有耕地面积12.7万亩,其中水浇地3.3万亩。全县年产牛羊肉5000吨左右,绵羊毛550吨,产奶7400吨,各类皮张18万张。粮油总产量为1533.28万公斤,其中粮食总产1222.32万公斤,油料总产310.96万公斤。县内有江群、河北、居布三大天然林区。森林面积116万公顷,林木总蓄量达1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14%。同德县水能资源得天独厚,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条件。黄河自东南向西转北绕县境半周,流经206公里,落差200—400米。另有大小河流50余条,较大河流11条,水能理论蕴藏总量达33.07万千瓦,现已建成水电站9座,装机容量10165千瓦,年度电量3480万度。同德县矿藏资源品种较多,储量可观,已探明的矿种有金、汞、白钨、辉锑、褐铁、黄铜、朱砂、石膏、辰砂、雄黄、铅、锌、银、铁等有色稀有金属,非金属14余种,锑储量2128吨,岩金E级储量7.1吨。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野生动物相对储量11万头(只),全县现有6个鹿场,存栏鹿1000余头,年产鹿茸400公斤以上,天然药材品种达182种之多,其中冬虫夏草年采集量达1—2吨。同德县 - 经济经济2002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十六大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保持了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7630万元,较上年增长10.6%;工农业总产值6722万元,较上年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99.73%,较上年增长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480元,较上年增长15.0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67元,较上年增长9.2%。同德县 - 旅游同德县民族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拉加寺、石藏寺、赛力亥寺等藏传佛教寺院,距今有23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敬仰的古文化。有展示古代文明的免儿滩遗址(1986年7月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斗后言遗址,唐乙改遗址等文物44处,古建筑遗产也是重要景观。河北秀麻青山翠谷,风景秀丽,松柏相映成趣,交通便利,是倍受青睐的风景旅游胜地。同德河北森林自然景观同德河北森林自然景观:同德县位于海南州南部,境内有河北、秀麻江群天然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区总面积8116公顷。区内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鸣啾,松枝柏枝相映成趣,其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同德县藏族人口占90%,藏族能歌善舞,民间艺术文化水平高,经常举办一些大型演唱会、赛马会,吸引着八方游客。拉加寺:拉加寺位于县治东北部黄河北岸的拉加乡阿尼群贡山下,座东向西,面临黄河,前有1986年建成的黄河大桥可通西岸。沿岸多为良田,这里地处峡谷,海拔低,气候潮湿,宜于农作物生长。拉加寺拉加寺初名“扎西功德林”(吉祥广安寺),后改名“甘丹扎西炯尼”(具善吉祥源地),又称“嘉样寺”,是我省黄河沿岸最著名的格鲁派寺院。该寺由阿柔格西创建,系色拉寺属寺。阿柔格西,名坚赞鄂色(1726一1803),阿柔部落人,17岁入藏,于色拉寺杰巴扎仓学经13年,后转入下密院苦学密宗,成为博通显密的一代名僧。受七世达赖指派回青海,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建成拉加寺,并采用色拉寺杰巴扎仓教程,创办该寺显宗学院,亲自主持寺务24年,六世班掸大师曾授予他“额尔德尼墨尔根堪布”名号。乾隆五十八年(1793),阿柔格西付权于香萨二世罗桑达吉嘉措(1759一1824)。自此,历辈香萨活佛成为拉加寺寺主。香萨系统至全国解放,共历五世,清光绪年间,清廷授“香萨班智达”名号。民国初年因赞共和,国民党政府又封为“普济法师”,是青海很有影响的活佛,在塔尔寺、德千寺、隆务寺等寺院中均建有其府邱。现寺藏有班掸大师和章嘉国师赐给香萨活佛的锦蟑。拉加寺在1952年至1958年间有殿堂12座150间,昂欠、僧舍等1100间,全寺建筑占地700余亩,另外崔寺后右侧山坡上还建有班禅行宫1座。1958年有大小活佛29人,僧官4人,经头4人,在职堪布1人,寺僧1300多人。寺主为格西华者,大管家丹德尔,曾任同德县县长、海南州州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从1958年至“文革”期间,该寺两次被毁,造成严重破坏。自1880年开放以来,经复修后又具规模,现有大小殿堂5座397间,昂欠8座182间、转经房6间,僧舍124间,牛120头。信奉此寺的有海南州同德县河北乡、本县拉加乡、军功乡以及其他县的部分群众。现有僧侣396人,其中活佛有加哇(名青知尖措,现为县政协副主席)、加里(名安木却合,现住海南)、佐日、曼秀等,现任僧官旦增(亦名木群)。拉加寺该寺设有总领全寺的大经堂“托桑林”,下分五院,即上下密修院、医明学院、时轮学院和旦正院。每年有正月初一日至十五日的祈愿法会、三月初三日至十五日的供养法会以及十月底的“五供节”等。属寺有本州久治县的隆格寺、甘德县的夏日乎寺以及海西州天峻县的阿汗达勒寺等。该寺历代多出高僧,而且多有著述传世。其中,西合佐桑热(系本州甘德县原阿什姜贡马部落人)的《历算概要》、香萨的《证理论》、《因理论释》以及《赛康哇全集》等在藏区颇有影响。该寺香萨拉让的印经院,曾藏有《甘珠尔》等木亥馒版5万余件。此外该寺原供释迦、弥勒佛像及金字《甘珠尔》等亦负盛名,惜皆焚毁。石藏寺石藏寺:亦称“藏寺”、“什藏寺”等,藏语称“藏噶尔端珠惹卜丹林”,意为“石藏义成极坚洲”。位于县治南偏东,在今河北乡东12公里的石麻地方。由第一世藏班智达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一世藏班智达,本名丹巴嘉措(1737一1780),藏阿柔部落人,传为出生于后藏乃亥麻地方的色拉寺高僧藏格的转世,早年学经于隆务寺,后入藏到色拉寺杰巴扎仓深造,1762年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返回故乡后,在青海和硕特蒙古前首旗河南亲王旺丹多尔济帕兰木(察罕丹津之孙)的支持下,于1765年,与其弟孕科尔四世罗桑丹增嘉措共建石藏寺,并设立显宗学院,采用色拉寺吉宗教程,属色拉寺系统。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禅进京途经青海,在拜谒班禅的法会上,六世班禅赞誉丹巴嘉措是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同时接受石藏寺为扎什伦布寺子寺,六世班禅还应邀作了石藏寺的名誉寺主。从此,石藏寺声威大震,僧数猛增至千人以上,建筑规模不断扩充,次第建成大小经堂、护法殿及其他佛殿和众打“噶日哇”(活佛府邸),增设居巴扎仓(密宗经院)。藏班智达系统亦称“石藏仓”,共传五世,即一世丹巴嘉措、二世索南木群仓、三世罗卜藏智后嘉措、四世罗卜藏图丹尼玛。罗卜藏图丹尼玛之后,该系统派生为两支,一为石藏仓黄江洋,1914年生,现任海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为阿芒仓。藏班智达第一、三、四世均为阿柔部落人,且石藏寺的修建主要依靠阿柔部落的经济实力,所以从古到今,阿柔部落为该寺的僧源和香火地。石藏寺除藏班智达外,历史上曾充任过寺主的还有藏拉卜楞仓、拉干查仓、尕科尔仓和阿尕查仓等。另外,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当时还有参果仓、噶瓦堪布、哇秀堪布、大小吉仓、大小日仓、玛堪活佛、贡塔尔仓、藏格西、尼仓、依俄俄然巴、扎月仓、阿柔赤巴、卓仓等活佛在石藏寺建有府邸。此外,第三世达赖呼图克图年智嘉措曾捐资扩建石藏寺经堂,从第四世根敦图多嘉措起,在石藏寺建“噶日哇”,亦成为该寺活佛。历史上石藏寺曾有属寺3座,即今黄南州河南县的拉卡寺、同仁县的瓜什则寺和四川省的达龙寺。1941年寺院被毁,寺僧一度流亡甘南桑科地方。解放初,石藏寺得到恢复。1953年,全寺有寺僧150户484人)其中有黄江洋、藏拉卜楞仓、拉干查仓、尕科尔仓、阿尔查仓等大小活佛16人外,另有资玉合1人,文保1人,管家15人,僧官3人,干巴7人。当时,建有总领全寺的大小经堂各1座、佛殿3座、印经院1座以及大小昂欠16座(规模较大者4座)和许多僧舍,设有密宗、时轮、医学三个扎仓。1958年,寺僧增至583人,内有寺主藏班智达黄江洋、拉干查仓、阿芒仓(现任寺管会副主任)、藏朱古(现任寺管会副主任)、尕科尔仓、吉赤干、哇秀、列吉仓(现住贵南县)、霍尔仓(现居黄南州河南县)、香萨、尔德(现居河南县)、旦白尼玛(现任河南县政协副主任)、堪布仓、阿柔、参果、赞古、隆务资玉合、贡太、麻堪、夏排(现任海南州人大副主任)、日血(现任寺管会副主任)、哇玉(现居河南县)、宗俄、资玉合洛热等大小活佛25人。寺院建筑占地44亩,主要有大经堂1座220间,小经堂1座51间,护法殿1座17间,时轮经院1座35间,时轮辩经院1座19间,时轮静房1座9间,麻尼房293间,昂欠16座826间,加之僧舍,全寺共有建筑2668间。另外占有4.8万亩草场和大量牲畜,计有马近百匹,牛360头,羊数千只。1958年主要建筑被拆毁,僧人全部遣返回乡。1962年5月曾批推开放,但没有修复。1981年5月再次批准开放,现修复大经堂1座110间,小经堂1座51间,佛堂2座28间,连同昂欠、僧舍等共计1000余间。有寺僧260人(其中有黄江洋、阿芒、日血、藏朱古等活佛4人,完德51人),由黄江洋等11人组成寺管会。另外,有寺办小学1所,现有教师2名,学生52名;寺办藏医诊所1座,医生3人,草山1200亩,牛198头。该寺现仍设参尼、居巴、丁科、曼巴四个扎仓,均采用西藏色拉寺吉宗教程,其学习程序是先学文化,次学“小五明”,再学“大五明”,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进行单项攻读,以便考取学位。塞力亥寺:亦称“塞勒亥寺”、“赛乃亥寺”、“色勒寺”等,藏语城“塞力亥噶丹彭措旦杰林”,意为“塞力亥具喜圆满兴佛洲”。位于县治西南10公里的塞乃亥沟北侧,尤龙冬季牧场南侧,由西藏色拉寺格西德周和扎什伦布寺格西藏哇仓两人受五世班禅罗桑益喜的委派来青海,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一云建于1692),属西藏色拉寺系统。历史上,塞力亥寺曾多次搬迁寺址,初建在河南蒙旗的阿柔早铁地区,后迁至今海南州兴海县境内的黑尼山下。格西德周去世后,二世加力罗桑旦德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入寺,同年该寺又从黑尼山下迁至今同德县的江群卡尕当地方;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经六世班禅班丹益喜指示,从江群卡尕当迁到现址,并定名为“噶丹彭措旦杰林”。当时有僧200余人,除寺主格西德周二世加力罗桑旦德,尚有藏哇仓、苏乎仓、东科仓等活佛。清嘉庆年间,因德周三世根敦雅佩幼亡,藏哇仓、苏乎仓、东科仓等活佛依附拉加寺寺主香萨班智达,从此二寺建立了密切关系。1821年,格西德周四世罗桑益西图旦在加查部落出生,后由其叔加查赤干仓领入拉加寺受戒,从此德周成为拉加寺的三大活佛之一。同时,加查赤干仓根敦彭措活佛曾一度代其侄管理赛力亥寺,成为该寺寺主。1923年初,赛力亥寺周围牧民不堪马麒的苛捐杂税,击毙一名强征重税者,并驱逐了驻赛力亥寺的全部税务人员。同年夏天,马麒派其侄马步元和帮办马全喜率骑兵1000余人来赛力亥寺一带镇压,进兵赛力亥寺,杀死管家洛桑等23人,伤5人,焚毁劫掠佛像、经典、法器等物,除大经堂,其他建筑均付之一炬,许多僧人被迫逃往他寺栖身。直至三十年代,经寺主三世加查赤干仓和阿柔仓、吾加、年乃亥等活佛努力,赛力亥寺始得重建。解放初有了较大发展,1958年僧侣达580余人,其中大加查、小加查、藏干、藏琼、阿柔、善咱、吾加、子秀、年乃亥、章加(现居同德县)、买索、将嘉(现年66岁,住寺)、龙多、旦活佛、大伏藏等15名活佛,另有文保1人,管家5人,僧官1人,干巴15人。全寺建筑占地90余亩,主要有大经堂1座224间,小经堂1座56间,护法神殿1座12间,弥勒佛殿1座24间,印经院1座10间,昂欠16院,僧舍500多间,并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学四大学院,另占有草场3、5万亩,森林150余亩,有大小牲畜2万多头(只)。其香火群众主要为吴加、年乃亥、焕去、治什群、拉干仓等五部落的牧民,共约1122户4400余人。该寺于1958年全被拆毁,1962年12月经州委批准曾予开放,但不久又被关闭。1981年5月22日再批准开放,1987年底,寺僧达80余人(其中活佛2人,完德14人)。寺办有小学1所,有教师2名,学生3名,诊所1处,内有医生2名。现重建大经堂1座75间,小经堂1座9间,护法神殿1座12间,印经院1座12间,麻尼房14间,昂欠2院,僧舍300余间,仍设显宗、密宗、时轮、医学四大学院。全寺另有草山4000多亩,大、小牲畜110多头(只),近年来集体造林430亩。该寺寺管会由加羊西尖措活佛等8人组成。赛力亥寺学僧一直采用西藏色拉寺吉宗教程,但学习结业后本寺不授学位,考取学位须到高一级寺院。该寺于每年农历正月举办祈愿法会等,传统活动方式仍旧保持,正月十四日、十五日2天有跳欠、晒佛等活动。

中文名称

同德县

外文名称

TongdeXian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

2镇3乡

政府驻地

尕巴松多镇

电话区号

0974

邮政区码

813200

查看更多信息

获取投资政策
一键获取
来自选哪儿数据中心
招商机构
产业园区
政府机构
载体资源
投资咨询

投资反馈

咨询热线:400-168-6016

留言咨询

姓名

手机号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产业扶持政策
  • 企业投资政策
  • 土地厂房政策
  • 其他相关咨询
  • 关闭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